咀嚼肌痉挛是一种神经科少见病,由Gowers于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为Romberg痉挛,以后世界各地陆续有少量报道,年Kaufman首次用肌电图(EMG)研究咀嚼肌痉挛,提出病因可能为三叉神经病变,有学者陆续提出病变位于中枢及肌肉组织或交感神经节。
咀嚼肌痉挛多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病前一般无任何先兆不适,痉挛可自发,亦可由咀嚼、发笑等自主闭口运动或下颌运动引起。表现为阵发性和不自主地单侧一块或多块咀嚼肌短时间抽搐或长时间持续性痉挛,每次发作时间不等,由几秒钟到几分钟,发作停止后一切正常。发作频率不尽相同,严重者一天可发作数十次。痉挛非常严重时,甚至可以造成牙齿碎裂以及下颌关节的脱落。
一位年仅22岁却被左侧嚼肌间断痉挛抽动折磨了7年的小伙子来到孙洪涛主任处求助。原来,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嚼肌痉挛抽动,发作频繁,并与情绪有关。面部受冷风刺激时症状诱发并加重,发作时左侧面颊部肌肉痉挛僵硬,多以牙关紧闭张口受限为主,偶有闭口不能表现。5医院就诊,诊断“咀嚼肌痉挛”,并行局部注射肉毒素治疗,治疗后症状消失,但留下左侧面颊部肌肉萎缩面颊凹陷症状。半年后痉挛症状复发,且痉挛程度较前加重。多次于外院行针灸、口服药物等治疗均无效。近日痉挛症状发作加重,每日发作数次,面部遇冷风刺激症状加重,严重时十余分钟发作一次,严重影响到患者咀嚼进食及说话。孙主任观察发现,小伙子左侧面颊凹陷,局部肌肉萎缩,余面部外形正常。痉挛发作时左侧咬肌、颞肌隆起,触之硬韧,张口障碍,表情痛苦。发作过后一切恢复正常。面部感觉无异常,示齿口角无明显歪斜,伸舌居中。遂安排小伙子住院检查。
入院后给予监测咀嚼肌肌电图,结果提示:与痉挛同步发作的运动单位高频群放电位,MSP消失。查颅神经MRI提示左侧三叉神经起始部可见基底动脉小分支迂曲走行,专家认为患者左侧三叉神经起始部与血管关系密。安排全麻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术后左侧咀嚼肌痉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3天痉挛症状基本消失,进食说话正常。术后5天患者外出接受冷风刺激试验,左侧咀嚼肌未再出现痉挛发作。患者出院前连续数日外出接受冷风刺激试验,均无痉挛发作现象。术后半个月及一个月随访均无复发及其他颅神经功能障碍。
孙洪涛主任指出,目前国内常见治疗咀嚼肌痉挛采用注射肉毒素为主,短时间可有效果,但无法根治,复发率高,需反复注射,费用高,人体容易形成毒素抗体而失效,且容易出现面部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容貌。苯妥英、氯硝西泮等药物可考虑应用于治疗咀嚼肌痉挛,但被证明效果不佳。那些不成功的治疗方法可能归因于人们对咀嚼肌痉挛发病机制的不清楚。到目前为止,该疾病的机制尚不清楚,相关研究和讨论目前仍在继续。随着各领域研究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同意神经与血管的冲突理论。
考虑到咀嚼肌痉挛与面肌痉挛有相似的发病机理,孙洪涛主任认为显微血管减压术也适合咀嚼肌痉挛。事实证明术后效果良好,咀嚼肌完全放松,未再有痉挛发作,并且无任何后遗症。随访一个月无复发。
——本文转自《中国技术市场报》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