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证无处不在,听听伤寒大家怎么论治

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16/4328250.html

小编导读

湿证,你以为它离你遥远吗?NO!春秋时节的雾露雨湿、夏日的生冷酒酪、冬天的冰雪风霜,这一切,都是每个人生活中可能会经历的,而这也都是可能导致湿证的根源呀!湿证,仔细观察一下,那真是无处不在!但这湿证要怎么治疗呢?不妨听听伤寒大家时振声先生作何说!

“湿证”是指具有湿之特性的各种不同证候。湿证的产生,可以外来也可内生,如雾露雨湿、居住卑湿、涉水淋雨等,触感其气而发病者,是属外因;多吃生冷及酒酪之品,伤害脾胃而引起湿证,是属内因;不论内湿及外湿,皆是脾气虚弱以后,湿邪乘虚而入所致,故陈无择云:“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除内外因以外,湿亦可由体内自生,如脾胃虚弱,脾阳不能施布,胃阳不能消化,水谷停留,津液不运,皆可生痰生湿,发生各种疾病。同时湿再与风、寒、暑、热、火等各种因素互相结合,更造成治疗上的复杂和困难。

湿证的特点,根据湿之特性而来,如湿性重浊,凡临床上所见身重头重、肩背沉重、四肢沉重、无力上举者,均与湿有关。湿性弥漫,故可见头昏头胀,如裹如蒙,胸闷痞塞,脘腹胀满等症状。湿性趋下,故足跗肿满,腿软脚气,大便濡泄等,亦与湿有关。湿性秽浊,故在症状上凡淋浊、带下、赤白下痢、疮疡脓血等秽浊者,均属湿证范围。湿性留着,故疼痛固定不移者属湿痹,湿温、湿热亦多缠绵难治,不易痊愈。

脾喜燥恶湿,湿多则脾土被困,以致运化失常,水湿停于胸腹而弥散,故胸闷痞塞,脘腹胀满。因脾胃不能运化水谷,致不思饮食。水湿阴邪停留,气化失常,致渴不喜饮或即饮亦不多。胃蒸脾湿上潮,而致舌苔厚腻。湿性濡滞黏腻,阻碍阳气,故脉现软缓。头为诸阳之会,湿邪困郁,清阳失宣,湿浊弥散,乃至头重如裹如蒙,均为湿证之表现。

《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关湿证者,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由于脾被湿困或脾不制水,水湿贮留,以致形成肿满。痉为筋强不柔和状,此指风湿之气闭于筋膜,经脉失去濡养所致,故《伤寒论》云:“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即是指风湿之气客于太阳经而引起项强痉证,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肌发汗,风湿去,经脉得以濡养,则痉自愈。

湿证之治疗,倪松亭云:“治湿之道非一,当细察表里上下,为用药之准的,如湿气在于皮肤者,宜用麻桂二术以表其汗,譬如阴晦霏雨不睛也,亦有用羌防白芷等风药以胜湿者,譬如清风荐爽湿气自消也。水湿积于肠胃,肚腹肿胀者,宜用遂戟芫丑之属以攻其下,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肉筋骨之间,拘挛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用姜附丁桂之属以温其经,譬如微湿以灰糁之则湿自燥也。湿热在于小肠膀胱,或肿或渴或溺闭不通,宜用二苓车前之属以渗利之,譬如水溢沟浍,非疏通其窦不达也。”大致上已将湿证的各种治疗原则加以说明。

兹将各种湿证病机,分述如下,其中风湿相搏见于风证,寒湿伤表见于寒证,暑热夹湿见于暑证,温热夹湿见于热证各章内,此处不再重复。

1.伤湿于表

病因:雾露雨湿,乘于肌表,触感其气,乃致发病。又称“冒湿”。

症状:头重身重,如裹如蒙,身热无汗,遍体不舒,四肢倦懈,甚则胸闷痞满,恶心呕吐,腹胀便稀,舌苔薄白而滑,脉象浮软。

治法:疏风利湿,如除湿羌活汤、神术散,祛湿发汗,如藿香正气散。夏月伤湿无汗,可用香薷饮以祛湿发汗。

2.痰湿阻遏

病因:素体脾胃阳虚,湿浊不化,湿郁于中,壅结为痰;痰湿阻遏于内;或过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伤害脾胃,阳虚不能运化,以致痰湿停积。

症状:胸痞脘痛,呕吐泛恶,肢体困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泻,小便短少,口不干渴或渴喜热饮,又不能多饮,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如痰湿中阻,以致清阳不升者,亦可引起眩晕不适;痰湿阻滞胸中,胸中阳气被郁遏,则可见胸膈满闷,甚则胸痛彻背,胸痹气塞,呼吸不利。

治法:健脾化痰,方如二陈汤、平胃散、理中化痰丸、香砂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等。眩晕者,可以半夏天麻白术汤以健脾平肝化痰。胸痹气塞者,宜理气宽胸,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以理气通阳。

3.寒湿发黄

病因:脾胃阳虚,寒湿内蕴,不能运化,发为阴黄;或阳黄过服苦寒清热之剂,伤害脾胃阳气,亦可寒化转为阴黄。

症状:黄色晦暗,畏寒少食,神思困倦,脘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舌白质淡,脉象沉细无力,甚则脉伏肢厥。

治法:宜温运祛湿,方如茵陈术附汤、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等。

4.水湿内停

病因:脾肾阳虚,不能化湿,上不制水,湿聚成水,水湿内停。

症状:面目浮肿,身肿肢肿或腹部肿胀,食欲不佳,便溏尿少,口和不渴,舌苔薄润,脉象沉迟,如水肿势急,可致遍身水肿,腹胀。如水湿下行,则两胫肿大,腰脚重著,或行动不便,麻痹走痛,则为湿脚气之症。

治法:温运祛湿,如实脾饮以温脾利水;真武汤、金匮肾气丸以温肾利水。水湿下行成湿脚气者,亦宜温运祛湿,可用鸡鸣散以健脾祛湿。

5.湿热内蕴

病因:先伤于湿,日久郁而化热,乃至湿热内蕴;或素体肥胖,酒食不节,脾胃郁热,湿热蕴蓄,以致发生各种症状。

症状:湿热郁蒸不得外达,以致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身热烦渴,腹满便秘,小便赤涩,中痞恶心,舌苔黄腻,脉实有力,甚则腹胀有水,小便不利。

湿热蕴结,气机壅滞,三焦决渎无权,亦可发生身肿腹满,胸痞腹胀,烦热口渴,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湿热走注下焦,以致足胫日渐肿痛,小便黄赤,苔黄质红,而成湿热脚气之症。或两足觉热,得凉则舒,筋脉弛缓,痿弱无力,不能行动,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而成痿躄之症。

湿热内蕴,夹杂饮食积滞,脾胃气机阻滞不得宣通,乃成下痢滞下之症。

身热,腹痛,下痢赤白,脓血夹杂,里急后重,口渴烦躁,纳差溺赤,舌苔黄腻或黄厚,脉濡滑而数。

湿热壅滞,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亦可发生肠痈之症。症见恶寒发热,右下少腹肿硬,按之疼痛,小便黄赤,脉象洪数。

如膀胱气化不清,湿热内阻下迫膀胱,可致小便欲行而不畅,如淋如沥,尿道涩痛,尿频尿急;甚则膀胱湿热煎熬成砂石自尿道排出,疼痛难已;或见尿白如油脂状,而成膏淋之症。

治法:湿热发黄者,治宜清热利湿,方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阳黄而腹胀有水者,可用茵陈五苓散、二金汤以清热利水。

湿热肿满者,亦宜清热利水,方如苓桂甘露饮;温化清渗如大橘皮汤;攻逐利水如舟车丸、十枣汤。

湿热脚气,宜用防己饮以清热利湿,湿热痿躄,宜用加味二妙散、虎潜丸以清化湿热。

湿热下痢,热痢下重者,宜清热消滞,用葛根芩连汤、香连丸、白头翁汤等,苦以燥之,寒以泄之;清热消导,可用芍药汤、枳实导滞丸。

湿热壅滞,气血凝结而成肠痈者,宜活血泻下,用大黄牡丹皮汤,或清热活血,用新订仙方活命饮,多能迅速消散。

湿热淋浊,宜清热利湿,用五淋散、八正散;如属湿热导致石淋,可用八正散加金钱草以利之;如属膏淋,可用程氏萆薢分清饮以分清去浊。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时门医述:伤寒温病融会贯通》?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时门医述:伤寒温病融会贯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振声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sc88.net/xgyy/68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