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桑叶
桑叶Sāngyè
甘、苦,寒。
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3.肝阳上亢,头晕头痛;4.目赤昏花。
桑叶故事
很多很多年以前,在药山东北方向的深山老林里住着这么娘俩。儿子叫达木,是个老实厚道的小伙子,对母亲非常孝顺。娘俩常年靠种地打柴为生,日子过得也算不错。
有一年,几场秋雨过后,母亲突然病倒了。躺在炕上,头晕目眩,干咳不止。达木翻山越岭到处弄药,给母亲治病。眨眼工夫,半个月过去了,母亲的病情也没有好转,达木十分着急。
一天,达木听说药山上的老道能治病,打算把母亲背去医治。可是因为路途太远,母亲怕累坏儿子,说什么也不去。
达木无奈,治好自己上药山找老道求药方,临行前,由于妈妈头痛咳嗽,达木先烧好一盆儿开水留给母亲喝。水烧开后,舀到盆儿里,匆忙之间达木竟忘了盖上盖儿,就急忙忙地走出了家门。
过了几个时辰,老太太感到口喝,想去喝点开水,她慢慢地来到盆儿前一看,水里泡着几片树叶,便自言自语地说:“唉,秋风刮落叶,都刮到盆里来了。”说着,她把树叶拣了出去。老太太喝完开水,就在炕上躺下,不一会,就眯糊着了。一觉醒来,她感觉头痛减轻了,身上也舒服了,活动活动之后,下地又喝了一碗水。
太阳快要落山了,天边出现了一片片火烧云。把大山映照得五颜六色,格外好看。这时,达木累得满头大汗,急冲冲地跑回家来。一进门就问:
“妈妈,怎么样了?”
“哎呀,这阵子很好,头脑清醒多了。儿呀,药方弄来了吗?”
“唉!今天不走点,偏赶上药山青华观里的老道出去化缘,我怕您一个人在家不行,没敢多等,明天我再去。”达木为没见到药山老道很惋惜。
“儿啊,为妈妈白跑一趟,赶快吃饭,早点儿歇一歇。”
“妈,不要紧。咱俩一起吃吧?”
“儿呀,妈今个喝这开水,不知咋回事,觉得跟往常不一样,我再喝点开水。”
“妈,好喝也不能喝得太多呀!”
“哎,那是。”
第二天早晨,母亲老早就起来,达木问她怎么回事儿。母亲说病好多了,想起来下地走一走。达木一听感到纳闷儿,向母亲问道:“妈,你昨天吃什么药了吗?”
“没有,我就喝开水。”
“你看见水里有什么东西没有?”
“噢,那开水盆你没盖上盖儿,被风刮进几片咱家台上的桑树叶子。”
达木听了,猛然想起,昨天忘把开水盆盖上。这时候,他暗暗地琢磨:能不能是这桑树叶子有药的作用呢?能够治母亲这种病?寻思来寻思去,觉得有点奇怪。不管怎么的,妈妈的病情见强就行。
吃过早饭,达木又给母亲烧好开水,便去桑树上摘下几片叶子放到盆中浸泡。然后,又去药山青华观拜见老道士。
达木到了青华观,向老道士说明来意。老道士首先盘问一下达木的住处,然后又仔细地询问他母亲是什么样的病状。都问明白之后,老道士给达木出了几个用霜打桑叶治疗他母亲病情的药方。
达木听了,十分高兴,心里默默地说:“霜打桑叶是良药,怪不得母亲喝了桑叶泡过的开水,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看起来这东西确实好使啊!”
达木回到家里,按着药山青华观里老道士的药方,在自个家前台子的桑树上摘下霜打的叶子,就精心地熬起药汤来。
就这样,几天便把母亲的病治好了,娘俩非常感谢药山青华观里的老道士。
桑叶详解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煎服,5~10g。桑叶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宜蜜制用。
1.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药,适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如桑菊饮;2.与苦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适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轻症者,如桑杏汤;3.与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适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重症者,如清燥救肺汤;4.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平抑肝阳药同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5.与菊花、蝉蜕、夏枯草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药同用,适用于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6.与滋补精血之黑芝麻配伍,适用于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者,如扶桑至宝丹;7.与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清肝药同用,适用于敢惹引起的头昏、头痛。1.桑菊饮2.羚角钩藤汤3.桑杏汤4.清燥救肺汤桑叶疏风甘苦寒,清肺润燥止咳嗽,清肝明目治眩晕,风热感冒不能少。1.桑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搓碎,去柄,筛去灰屑。
2.蜜桑叶: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桑叶碎片内拌匀,闪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晾凉。每kg桑叶,用熟蜜25kg。
1.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能。生品长于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常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昏,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及肝热目赤、涩痛、多泪。
2.蜜桑叶:其性偏润,多用于肺燥咳嗽。
版权声明
本文由杏仁爸爸整理发布,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内容及插图整理自《中药学》教材、《中药学速记歌诀》《味常见中药辨识与应用彩色图谱》、中医通等,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