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小伙惧怕走路,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会出

相比于躺在病床上的日子,33岁的小东(化名)发现,更难面对的是出院回家后,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右脚“变形”了,每走一步就出现钻心疼痛的他拒绝走路、惧怕走路。

在朋友的介绍下,小医院康复门诊寻求帮助,时隔一周重新回到门诊复查时,笑容也重新回到了小伙子的脸上。“当时来的时候脚趾都是90度弯曲着,现在就是跑起来也没啥问题!”

年轻小伙突发脑卒中

术后出现“爪形趾”

3个多月前,小东因口齿不清伴右侧肢体乏医院,急诊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血肿”,小东随即接受了紧急手术。

术后,小东恢复得不错,于是出院回家休养,可近期,他发现自己的右脚出现了问题。

▲治疗前

“正常人的脚趾都是平的,但我的右脚就像一个抓地的爪子,走路时感觉是四个指甲盖承受了整个人的重量。”小东表示,自己穿鞋时疼、走路时疼,外人“年纪轻轻走路就跛脚”的言论也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心里压力,“除了必要的吃饭上厕所,我几乎不下地走路,也不敢走路。”

▲陈敬富带领康复科团队正在查房

接诊医师、医院康复科副主任陈敬富表示,小东的右脚足趾在近侧趾间关节处弯曲并向地面卷曲,趾屈达90度,称为爪形趾,是足趾肌肉力量不平衡所致。

其主要原因是脑卒中后的肌痉挛,因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出现了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取代正常运动模式。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出现病理反射和腱反射,肌群间的协调被打破,运动异常。

在综合评估后发现,小东的肌张力明显增高,除明显步态不稳、无法负重外,小东的心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多学科联合

肉毒素注射治疗后恢复正常行走

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脑卒中后患者1个月时痉挛发生率是42.7%,3个月和6个月分别达到63.7%和65.7%,上下肢痉挛的发生率在3个月时达到最高水平。

陈敬富表示,肌痉挛如果不治疗,极易发生恶性循环,慢慢地,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极度下降,延缓康复进程,可能产生的疼痛等会导致焦虑、失眠、悲观,让患者社会参与能力降低。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痉挛非常关键。

目前,脑卒中痉挛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早期介入的痉挛预防,痉挛发生后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策略主要是依据治疗目标、病程发展、严重程度和痉挛部位等因素而定。

综合小东的期望恢复目标和肌痉挛部位、程度,陈敬富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主要通过超声引导下的肉毒素局部注射来改善肌痉挛,从而有效放松过高的肌张力,改善步态。

★★★

▲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肉毒素注射

在排除肉毒素注射治疗相关禁忌症后,在超声科B超定位协助下,陈敬富分别在小东的下肢踇长屈肌、趾短屈肌、趾长屈肌、比目鱼肌注射了适量肉毒素。

治疗后第2天,右足脚趾活动较前明显改善;一周后回到门诊复查,右足姿态回归正常,行走跛行消失,可正常行走、短距离小跑。

▲治疗后

“治疗后慢慢尝试走起来、跑起来,是一个特别的新生过程,感觉一切也都美好了起来。”小东兴奋地表示,恢复正常行走后,自己的心态也慢慢好了起来,也重新回归了积极乐观的生活。

卒中后的康复为什么不可或缺?

陈敬富表示,相比于小东这类仅出现下肢肌痉挛的年轻患者,更多老年患者脑卒中出现肌痉挛、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的情况则更加严重,部分患者甚至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卒中后规范有效的康复对于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减轻患者功能残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卒中康复治疗也是卒中患者回归社会与家庭的必由之路。

▲患者正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资料图)

他指出,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h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此外,患者的心理治疗也应重视,帮助脑卒中患者在身体和精神双重层面上回归生活,重返社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手脚抖、慢、僵?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喊话:不要“帕”,我们和你在一起!

?二十多年莫名流泪止不住!医院开展义乌首例泪道置管术,轻松告别“泪美人”

?又一位浙一外科“大咖”全职加入义乌市医院:持续推进建设义乌家门口的“浙一”

?医院之一:国考A!义乌市医院名列全国前列,不负百姓健康重托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sc88.net/jjlzl/67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