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病因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
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损伤
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4.遗传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5.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6.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临床分型及病理
从病理变化及CT、MRI表现,结合治疗方法可作以下分型。
1.膨隆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而表层尚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这一类型经保守治疗大多可缓解或治愈。
2.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常需手术治疗。
3.脱垂游离型
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此型不单可引起神经根症状,还容易导致马尾神经症状,非手术治疗往往无效。
4.Schmorl结节
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椎体松质骨内,一般仅有腰痛,无神经根症状,多不需要手术治疗。
(一)症状
1.腰痛
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
虽然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经痛,但临床少见,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间隙突出,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间盘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化学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得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上述三种因素相互关连,互为加重因素。
3.马尾神经症状
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二)体征
1.一般体征
(1)腰椎侧凸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
(2)腰部活动受限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尤为明显,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因为前屈位时可进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并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拉。
(3)压痛、叩痛及骶棘肌痉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间隙相一致,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1cm处,可出现沿坐骨神经放射痛。约1/3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2.特殊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阳性病人中,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这时再被动屈曲患侧踝关节,再次诱发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有时因髓核较大,抬高健侧下肢也可牵拉硬脊膜诱发患侧坐骨神经产生放射痛。
(2)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3.神经系统表现
(1)感觉障碍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感觉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2)肌力下降70%~75%患者出现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时,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3)反射改变亦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腰5神经根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骶1神经根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腰椎做哪些检查
1.腰椎X线平片
单纯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X线片上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是一种间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侧凸。此外,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2.CT检查
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普遍采用。
3.磁共振(MRI)检查
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但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的显示不如CT检查。
4.其他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协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一些疾病,起到鉴别诊断作用。
诊断
对典型病例的诊断,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多无困难,尤其是在CT与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如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症状,不应诊断本病。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1.非手术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病人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其治疗原理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②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③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
(1)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2)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理疗和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4)支持治疗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基础研究显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并促进椎间盘软骨基质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临床研究发现,向椎间盘内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减轻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同时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报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5)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2~4周后可再用一个疗程。
(6)髓核化学溶解法利用胶原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或硬脊膜与突出的髓核之间,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而不损害神经根,以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或使突出的髓核变小从而缓解症状。但该方法有产生过敏反应的风险。
2.经皮髓核切吸术/髓核激光气化术
通过特殊器械在X线监视下进入椎间隙,将部分髓核绞碎吸出或激光气化,从而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达到缓解症状目的,适合于膨出或轻度突出的病人,不适合于合并侧隐窝狭窄或者已有明显突出的患者及髓核已脱入椎管内者。
3.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①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②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③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④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⑤合并椎管狭窄者。
(2)手术方法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近年来,显微椎间盘摘除、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等微创外科技术使手术损伤减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注意事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患者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②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③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
(1)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2)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理疗和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4)支持治疗:可尝试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进行支持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时的床不宜太软。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锻炼,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带来不良后果。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时应注意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时要严格卧床休息,要求卧硬板床。具体讲就是木板床上铺2~3cm薄褥或垫子,较硬的棕床也可以。病人仰卧时,可在腰部加一个薄垫或枕头,这样可以使腰部保持一个前曲的生理幅度;膝、髋关节保持微屈曲,使腰部的肌肉充分放松。卧床休息一周后症状若没有缓解,医院治疗,不可长时间卧床而引起肌肉萎缩。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学会正确使用腰围,即腰部保健带。急性期病人除了在床上休息以外,其他任何活动都要戴腰围;慢性期病人长时间行走或坐汽车时一定要戴腰围,一般活动时不需要戴腰围;康复期病人一般坐1小时以上长途汽车时需要戴腰围。
平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1.在寒冷、潮湿的季节应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夏天不要贪凉。
2.不要久坐。尽量不要长时间开车,不要通宵打牌,外出旅游或出差时尽量选择坐卧铺。
3.不要提重物。最好不要提超过5公斤的重物。
4.平时劳动时应注意正确姿势。避免弯腰直接起身提重物,应该先下蹲拿到重物,然后再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腰。
5.加强锻炼。锻炼时要腹肌和腰背肌结合起来一起锻炼,不提倡单一的锻炼腰背肌或腹肌,做好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完成训练。
早期腰背肌的康复训练
方法1:五点支撑练习法
操作:①拿开枕头平躺在床上,调整呼吸。②用头部、两侧手肘、双脚支撑身体,背部用力使臀部离开床,直到腹部前向上凸起,整个身体呈拱桥形。③坚持5秒后放松肌肉,放下臀部,调整呼吸放松3~5秒。④每天锻炼次,分3~5组完成。
方法2:三点支撑练习法
操作:①在五点法的基础上,腰背部力量有所改善时进行。②拿开枕头仰卧床上,放松、调整呼吸。③双手抱头,头枕部用力向后顶床,用头和双足跟支撑身体抬起肩背部和臀部。④持续3~5秒后放松肌肉,放下肩背部休息3~5秒。⑤一起一落为1个周期,每天锻炼50次~次,可以分几组完成。
方法3:燕飞练习法
操作:①俯卧床上,拿掉枕头,调整呼吸。②双手背后到臀部,以腹部为支撑点,用力挺胸抬头,使头颈胸和双下肢同时抬起离开床,动作形似飞燕。③持续3~5秒,然后放松肌肉,将身体放回床面休息3~5秒。④一起一落为1个周期,每天锻炼50~次,分3~5组完成。
说明:这种锻炼方法比五点法和三点法费力一些,腹部较为肥胖或者力量不足的爸妈刚开始做的时候比较难以完成,可以试试改良版的燕飞法。具体方法是可以只抬高头颈部和胸部,可以让爸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锻炼。
4治疗后的康复训练
在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后的爸妈,进行康复锻炼有利于尽快康复。练习的时候应该掌握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先局部后整体、先轻后重的顺序,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床上锻炼
主要是治疗后卧床期的锻炼,目的是预防爸妈因为长期卧床而导致的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锻炼:主要锻炼绳肌和股四头肌。平卧在床上,双腿交替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抬腿时应尽量抬高,使下肢与身体成直角。
侧卧位舒缩锻炼:侧卧,上边的腿抬高,抬腿时应尽量使两腿之间的角度为直角,两腿交替进行。主要锻炼下肢的外展肌群和臀部肌肉。
6室外锻炼
主要锻炼脊柱小关节的灵活性、脊柱旁侧肌肉的弹性以及下肢肌力协调性。
体前屈动作: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尽量前倾,双手可扶于腰两侧,也可自然下垂,使手向地面接近。动作保持慢速,每次做1~2分钟。
体后伸动作: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托扶于臀部或腰间,上体尽量伸展后倾,并可轻轻震颤,以加大伸展程度。维持1分钟后还原。重复3~5次。
体侧弯动作:身体开立,两足同肩宽,两手叉腰。上体以腰为轴,先向左侧弯曲,还原,再向右侧弯曲,重复进行并可逐步增大练习幅度。重复6~8次。
弓步动作:右脚向前迈一大步,膝关节弯曲,角度大于90度,左腿在后绷直,动作近似武术中的箭步动作。然后迈左腿成左弓步,左右腿交替向前行走,上体直立。挺胸抬头,自然摆臀。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2次。
后伸腿动作:双手扶住床头或桌边,挺胸抬头,双腿伸直交替后伸摆动,要求摆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3~5分钟,每天1~2次。
伸腰动作:身体直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上举或者扶腰,同时身体做后伸动作,逐渐增加幅度,并使活动主要在腰部而不是髋骶部。还原休息再做,重复8~10次,动作要缓慢,自然呼吸不要闭气,适应后可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悬腰动作:两手悬扶在门框或横杠上,高度以足尖刚能接地为宜,使身体呈半悬垂状,然后身体用力,使臀部左右环绕交替进行。疲劳时可稍事休息,重复进行3~5次。这一动作对臂部力量要求比较高,不适合体重较重、手臂力量弱的爸妈。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食疗
凉拌双耳
水发黑木耳、水发白木耳各克,胡椒粉、盐、味精各适量。
先将黑白木耳用开水泡发,去杂质洗净加入食盐、味精、胡椒粉、芝麻油调匀即成。
每日1—2次.常食有效。
腰椎间盘突出的食疗作用:凉血止血,促进消化。
蒜泥芝麻酱拌黄瓜
紫皮大蒜头50克,青嫩黄瓜克,芝麻酱10克,精盐、味精、香醋、麻油各适量。
①将紫皮大蒜掰开,除去外皮,洗净后放入温开水中浸泡10分钟。切碎,剁成大蒜泥。备用。②黄瓜用温开水浸泡片刻,反复洗净外表皮。再用沸水烫后去两端,连皮剖开,切片,加少许精盐腌渍片刻,滤去多余的渍液,放入大碗中,加芝麻酱、味精、香醋、麻油等作料,调入大蒜泥,拌和均匀即成。
佐餐食用,量随意。
清热利湿,解毒降糖。适用于颈椎病伴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食用。
专家推荐:
医院(北京)
骨科邱贵兴院士
医院(南京)
骨科主任李颖主任医师
医院(成都)
骨科孔清泉主任医师
医院(南京)
康复科主任沈素娥
世界脊柱康复协会名誉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