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电生物反馈法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

脑性瘫痪(CP)也称为脑瘫,是一组持续发生、与中枢相关的姿势及运动发育障碍或受限的症候群,与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有关。

脑瘫患儿除了运动障碍,还伴随知觉、感觉、交流及行为不同程度的障碍,少数患儿还会发生癫痫。

痉挛型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发病类型,发生率约占脑瘫的70%,其损伤部位主要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损伤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目前在临床上脑瘫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但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为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在实践中被动手法的比例较大,患儿的主动性没有被积极和充分调动,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患儿容易产生心理抵制,配合度较高,影响疗效。

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恰恰解决了传统康复训练的缺点。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治疗机制在于借助肌电接收器实时记录并放大肌肉自主收缩时的微弱肌电信号,将信号反馈在患儿可视的屏幕上,患儿根据这些信号的记录和变化,对自己运动时肌肉的收缩情况有了具体的了解,再经专业治疗师的指导,患儿可尽快学会通过训练控制肌肉的收缩。

这种模式可提高患儿的主动参与感,通过主动和积极的运动可最大程度提高肌肉力量与肌肉的协调性。就像照镜子,通过镜子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状态。

通过一个实验来看一下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

实验选取了年2月-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其中男50例,女38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Ⅰ级17例、GMFCSⅡ级15例、GMFCSⅢ级16例、GMFCSⅣ级20例、GMFCSⅤ级20例。

选择对象均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和分型标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儿均给予脑循环、神经发育及中医传统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对两组患儿的GMF进行评定。

实验步骤:

实验以刺激下肢胫骨前肌为例,在安静的环境下,安抚患儿并取坐位,清洁下肢皮肤,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的红与白色电极片分别贴在双下肢胫骨前肌肌腹最高处,另取绿和灰色电极片贴在肢体其他位置,均为记录电极,黑色电极片贴于下肢,作为地电极,所有电极片不得重复或粘连。

患儿做出踝背屈动作的同时要注视显示屏显示的动态肌电曲线图,使其意识到自己踝背屈的努力程度与肌电信号曲线变化有关,要求患儿最大幅度进行踝背屈运动,以尽可能提高显示屏上肌电信号幅度。

治疗师要求并鼓励患儿尽可能通过伸或屈提高胫前肌的肌电信号,将获得的最高肌电数据作为该患儿的初始值,以此为基点,再次鼓励患儿努力,将再次的肌电信号强度超过基点,当获得的肌电信号≥基点,系统可释放电刺激协助患儿完成踝背屈动作。

电刺激治疗时,治疗师可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调整刺激的频率及强度,鼓励患儿主动运动,每个动作留20s间歇休息,治疗时间20~30min/次,1次/d,6次/周,12周/疗程,连续治疗1疗程。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发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测量结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的治疗,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提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总结:

在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过程中,患儿在屏幕上看到训练肌肉的肌电值,在治疗师的协助下,随着提示音和简易的动画系统,进行肌肉的放松和收缩训练。

这种有意识的主动训练不仅能够刺激感觉运动皮质和皮质下核团,唤醒仍有功能的运动细胞,而且能更好地定向诱导和强化患肢的运动功能,充分发挥脑瘫患儿的运动控制潜力进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另一方面,通过认为设定,肌电生物反馈可自动检测瘫痪肌肉的肌电信号,并根据特定患儿的肌电特征动态设定阈值,通过这种人—机互动模式,对于重建大脑和瘫痪肌肉的功能联系具有积极意义。

耿通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sc88.net/jjlyf/65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