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觉、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引起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哪些?引发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早产、有流产史、双胎或多胎等,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脐带绕颈、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颅内出血、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小儿脑瘫的主要症状有哪些?运动障碍
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的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咀嚼和吞咽。
姿势障碍
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稳定性差,3个月仍不能将头部坚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前后左右摇晃。孩子不喜欢洗澡,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
智力障碍
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语言障碍
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
视听觉障碍
以内斜视及对声音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牙齿发育障碍
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情绪和行为障碍
固执、任性、易怒、孤僻,情绪波动大,有时出现强迫、自伤、侵袭行为。
小儿脑瘫有哪些分类?痉挛型
肌张力增高是本型特征。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脑性瘫痪,占脑性瘫痪患儿的60%~70%。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体位。足部可见尖足,尖内足、外翻,膝关节的屈曲挛缩,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等改变。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等异常肢位,以致挛缩变形。
强直型(强直僵硬型)
强直型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有四肢呈僵硬状态的患者而言。其伸张反射呈特殊亢进状态,有时难以严格区别。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伸都有抵抗,给人以弯铅管、搬齿轮那样的感觉。腱反射表现为正常或减弱。痉挛型和强直型共同的倾向为常常伴有智能、情绪、语言等障碍,以及癫痫、斜视、流涎等。
手足徐动型
手足徐动型以不随意运动为主要特征,也有人称之为不随意运动型。有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病史者大多为手足徐动型脑瘫。其病变以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部分为主。
患儿多表现非对称的不自然姿势,动作欠灵活、不完整,表现为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全身动作。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一旦精神紧张或想干点儿什么时就出现。不随意运动在四肢,尤其上肢为重,亦可见颜面(如皱眉、眨眼)、颈部、头部,以及手臂、手和指尖的不随意动作。躯干的坐位稳定性出现较晚,上肢的摇动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常摔倒,给人以乏力的印象。最重者可随精神紧张、兴奋而致全身强烈地突然伸张挺直,从而妨碍有意识、有目的的动作完成。
本型智商高者较多,但由于上肢障碍和语言障碍,故属于独立生活困难的病型。
共济失调型
共济失调型是由于小脑、脑干损伤,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征的病型。患儿不能完成正确的动作,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度震颤。立位平衡不稳定,不能调节步伐,多数用拐杖可以行走。重者不仅步行时常摔倒,坐时亦不稳定,上肢功能障碍明显。轻中症患儿常伴有智力障碍,语言缺少抑扬声调,而且以徐缓为特征。眼球震颤极为常见。患者的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胫膝试验都难以完成。
震颤型
震颤型脑瘫震颤型脑瘫多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一是静止性震颤,多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3-5次/秒,随意运动时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颤,多见于上肢与手部,出现交替屈曲与伸展动作,也有拇指的外展与内收动作。
二是动作性震颤,多由小脑损伤所致,这种震颤是随意性震颤,表现为随意动作是出现震颤,随意运动停止时震颤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严重越显著,有的患者有眼球震颤,临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胫等试验检查,有时伴有平衡功能障碍。
肌张力低下型
通常指在重症患者,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都缺乏,无反应而言,肌张力低是其特征,正好和痉挛型和强直型相反。
混合型
脑性瘫痪各型的典型症状混同存在者,称为混合型。实际上是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症状混合,或者三种不同的特征症状混同导致的脑性瘫痪。
最后提醒一点:脑瘫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对孩子的成长和今后的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END谢谢阅读
你离治愈,也许只差一个长按的距离
长按解锁中医知识科普医院
-
7×4小时免费咨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