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痉挛状态的定义
痉挛状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是一种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痉挛的速度依赖是指伴随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肌肉痉挛的程度也增高。
二、发生痉挛状态的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均可出现痉挛。但临床上痉挛多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脊髓病变、脑瘫和多发性硬化症等。-当上运动神经元发生病变后,对脊髓的易化作用消失,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失衡,造成γ运动神经元占优势,使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作用减弱,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引起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H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张力亢进状态,最终导致牵张反射过敏和反应过强。表现为肌肉发生不自主的较强或强烈的收缩,对牵伸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阻力即为痉挛。
三、痉挛状态导致的临床问题
痉挛状态的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它对患者的影响包括:
①增加运动的阻力,使随意运动难以完成
②由于阻力增加,运动迟缓,难以控制,难以完成精巧的动作
③由于反应迟钝,动作协调困难,容易摔倒
④强直痉挛,不便护理,容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
⑤影响步态和日常生活活动。
四、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运动疗法、物理治疗、注射药物、神经阻滞治疗法、手术治疗等。目前,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肌痉挛首选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
五、牵伸训练治疗痉挛状态的原理
牵伸训练是应用力学原理,通过人工或器械,按功能所需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做持续一定时间的重力牵引,使关节和纤维组织得到持续的牵伸,从而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挛缩。
有文献指出痉挛会改变肌肉的被动力学特性,这与肌纤维的数量、类型、温度和组织的构成(肌肉、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多糖、积水)有关。力学特性典型的表现为僵硬,与被动阻力矩、关节移位和力矩松弛相关,与异常步态模式和被动关节抵抗有一定关系。
还有文献指出,静态和循环牵伸可减轻僵硬,机制可能与肌肉的触变性有关。触变性是指一种物质在机械震动后的物理变化。如,胶冻样物质(肌肉的组织成分,如水和蛋白多糖)机械运动后粘滞性会变小。研究发现,肌肉组织被拉长后粘滞性变小,致使痉挛缓解,牵伸时产生的刺激可能导致肌束延长,并伴随肌小节的长度或(和)串联肌节数的增加,从而缓解痉挛,增加力的输出。
六、牵伸治疗的方法
静态牵伸是最常用的治疗痉挛的方法之一。牵伸关节通常采用硬质夹板或者利用患者自身的重量将其维持在一个恒定的角度,即恒定角度的静态牵伸。有研究证明,持续牵伸30min比持续牵伸10min和60min能更有效地抑制关节活动受限,从而认为30min为最佳的牵伸持续时间。
循环牵伸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将肌肉牵伸到一个恒定的角度,维持一段时间后还原,整个治疗过程不断重复上述步骤,称之为循环牵伸。
七、应用牵伸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临床上使用肌肉牵伸技术时也有许多注意事项。牵伸力度的大小与痉挛的缓解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也存在不同。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治疗师区别对待。否则,可能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疼痛,甚至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
八、总结
当今在痉挛的治疗中,常规的康复训练虽然可以提供较好的针对性治疗,根据患者病程、肌张力、肌力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强度,但却很难保证治疗师在规定治疗时间内完成对患者的治疗强度。
训练中,不仅治疗师感到费力,其结果更是依赖于治疗师的经验和主观的关节活动的“终末感觉”。现如今,机械牵伸装置的使用逐渐得到重视,静态牵伸与循环牵伸方法的结合更能提供高强度的训练,是一种有前景的、较新的康复训练手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