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卒中后痉挛的处理

脑卒中后病人常常会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表现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动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受损等。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慢性运动障碍,是以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增加,伴有腱反射活跃,这种腱反射活跃是由于牵张反射的兴奋性增高所致。

肌痉挛的表现

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痉挛,因此多数患者躯体的姿势和运动都是僵硬的。

上肢表现多为典型的屈肌模式,如肩下沉、内收、内旋、肘屈曲,腕与手指屈曲。

下肢表现多为典型的伸肌模式如伸髋、伸膝,足内反、走路呈划圈步态,并且因肌张力增高,有时肢体受刺激会发生颤动,影响身体的运动!

痉挛是把双刃剑

不利方面

限制关节运动,影响正常运动模式、运动速度,妨碍对病人的护理,妨碍精细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引起关节挛缩、畸形和疼痛不适等不利影响;阻碍病人康复进程,导致病人康复时间延长。

有利方面

痉挛可减慢肌肉萎缩的速度;由于痉挛使得肌肉萎缩不明显,因而骨突出不明显,从而减少了褥疮的发生;由于阵发性肌肉痉挛的存在,达到了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可防止发生深静脉血栓;部分患者的痉挛可帮助下肢支撑及保持某种较好的姿势,有利于进行站立、身体转移,甚至是帮助行走!

目前,痉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痉挛的处理多采用跨学科、多专业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矫形器治疗、神经阻滞等。本文就常用的治疗痉挛的方法综述如下。

1.物理治疗

1.1运动疗法

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肌痉挛首先应选择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以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等易化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一直是康复医学治疗偏瘫痉挛的主要方法,也是最基础、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其内容包括:①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包括病人在床上、轮椅、椅子上都要保持正确的体位;

②被动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患侧肢体全范围的被动关节活动,每天2次。

上述2种方法是处理痉挛的基本方法,可有效地防止由于肌张力升高和肌肉活动不平衡而发生的肌肉短缩和关节囊挛缩。

③被动牵张训练:被动的、缓慢的长时间牵拉痉挛的肌群,可激化出对痉挛的抑制作用。

④手法按摩及空气压力治疗机治疗:手法由远端向近端按摩瘫痪肢体或用空气压力机治疗,可以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肌张力,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⑤站立训练:可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或平衡杠内进行站立训练,站立时患侧下肢可踩斜板,牵拉小腿三头肌群。每日训练2次,每次30~60min。

1.2其他物理治疗方法

①冷疗法:包括冷水浴、冰袋、冰块等。作用机制是抑制肌梭的活动,降低神经传导及传导速度,增加软组织及关节的黏弹性。开始肢体运动前,可以先进行冷疗,让病人痉挛肌肉放松和缓解肌肉疼痛。

②其他疗法:支具、夹板治疗,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技术、针灸等。

2.药物疗法

多数学者认为口服抗痉挛药物适用于全身多部位的肌肉痉挛,如果受累肌群较多,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应用抗痉挛药物。以往治疗脑损伤后痉挛的最常用药物为地西泮、丹曲林和巴氯酚。最近,替扎尼定、妙纳也被用于脑卒中后痉挛的治疗。巴氯酚是突触前抑制性媒介物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主要与GABA受体结合,干扰兴奋性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的释放,抑制脊髓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的传导,或通过神经元内的钾外流而产生超极化作用,使锥体束受损后骨骼肌痉挛得到缓解。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实,巴氯酚能改善偏瘫后肌痉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开始剂量每次5mg,每日3次,每隔1周增加5mg,直至痉挛缓解为止,最大剂量每天mg。副作用有恶心、嗜睡、头晕、呕吐及诱发癫痫等。替扎尼定是咪唑类衍生物,它在脊髓或脊髓上水平拮抗α2肾上腺素受体的活性,抑制脊髓中间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氨基酸,从而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紧张性。妙纳主要成分是盐酸乙哌立松,作用机制是阻滞肌梭传入神经纤维的活性,同时作用于γ运动神经元,降低肌梭的敏感性,而使骨骼肌松弛。地西泮为一种长效的苯二氮类药物,最初此药被用来治疗焦虑,其通过增加神经递质GABA的抑制性作用起到治疗作用。在偏瘫痉挛治疗中,地西泮的效果经常被其副作用所掩盖。

3.A型肉毒毒素注射

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细胞外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根据毒性和抗原性的不同,分为A~G共7型,其中A型因毒力强,稳定,易于生产、提纯和精制,而被最早应用于实验研究和临床。肉毒毒素选择性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减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年被首次证实了其在脑损伤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后的一些开放式及随机对照研究调查了A型肉毒素对脑卒中后痉挛的治疗效果。多数研究证明,A型肉毒素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有效,只有少数作者认为对上肢功能有显著改善。

4.神经阻滞

年有学者第一次应用体积分数0.60的乙醇阻滞外周神经,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病人痉挛肢体。近10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用体积分数0.5~1.0乙醇阻滞外周神经治疗脑损伤后偏瘫肢体肌痉挛,证实其为治疗痉挛性瘫痪肢体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同时他们也认为局部注射治疗不能单独使用,需要配合康复训练等多方面的治疗。

乙醇溶解术的机制是乙醇使外周神经鞘蛋白凝固坏死,降低外周神经传导神经冲动的速度和强度,从而抑制了痉挛。阻滞混合神经的主干,容易导致神经性疼痛和感觉缺失。因此阻滞混合神经的要点是找到支配关键肌的运动分支,在电诊断仪的引导下,应先标记好体表定位,然后穿刺进针,用针电极找到用最小的脉冲电流刺激能引起靶肌肉最大收缩的点后,回抽无血,即缓慢推注乙醇,每点注入1~2mL乙醇。注射的过程应轻微不断调整针头,保持最大的靶肌肉收缩,直至靶肌肉不再有明显收缩,即可停止注射。多数学者认为疗效持续6个月。神经阻滞术常用于胫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等。









































治白癜风有哪些偏方
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sc88.net/jjlyf/6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