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试笔记康复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康复医

白癜风病初期是什么情况 http://pf.39.net/bdfyy/bdfhl/191202/7656235.html

接前两篇:康复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康复医学重点笔记,你还不知道?

康复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康复医学重点笔记(2)

康复医学重点笔记

第三弹

第四章常见疾病和损伤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

1、脑卒中定义

脑卒中(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指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出血与缺血两种类型。

2、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与年龄密切相关,70岁以上占3/4,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

3、脑卒中的三类危险因素

1)生来就有的不可改变的因素;

2)人体内外环境影响且可以调节控制的因素;

3)其他因素。

4、脑组织的血供:-ml/min

由颈内动脉(占3/5)与椎-基底动脉(占2/5)共同供应。

5、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引起,最常见,见于偏瘫(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

2)感觉障碍:由血管损害的部位和范围引起,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本体觉和视觉的减退或丧失;

3)共济失调:指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常因小脑及基底节异常、反射异常、本体感觉丧失、运动无力、肌张力过高、视野缺损等所致;其类型为大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常见);

4)言语障碍:分为失语症(大脑半球语言区损伤)、构音障碍(脑损害)

5)认知障碍:包括意识障碍、智力障碍、失认证、失用症

6)日常生活功能障碍(ADL)

7)继发性功能障碍

6、中枢神经损伤后异常的运动模式

1)联合反应:指用力收缩身体某一部分肌肉时,可以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其特点是按固定模式出现;

2)共同运动(协同、联带运动):指偏瘫侧做某项活动时引发的一种近似定型的,多组肌肉以相同反应强度(失去交互抑制)共同参与的非正常的随意运动。其特点是运动的发生是随意的,运动的固定模式是不随意的。

四肢异常的联带运动

四肢关节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

肩胛骨上举后伸前方突出

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

上肘关节屈曲伸展

肢前臂旋后旋前

腕关节掌屈掌屈

手指屈曲伸展

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

下膝关节屈曲伸屈

肢踝关节背屈、内翻趾屈、内翻

足趾屈曲屈曲

3)反射异常:平衡、调整反射减弱,脊髓、姿势反射亢进;出现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腰反射。

4)肌张力异常:见于偏瘫

上肢屈肌痉挛:呈挎篮状——肩下沉后缩,臂内旋,屈肘,腕掌屈,指屈曲;

下肢抗重力肌痉挛:僵硬如柱,行走时呈画圈样步态——患侧骨盆上抬,下肢外旋,髋关节伸直,足内翻,趾趾屈。

5)运动协调控制异常:共同运动模式或痉挛模式取代精细、协调、分离动作。

6)偏瘫恢复的过程:Brunnstrom六级评定法

7、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分期

恢复早期阶段:1个月内

恢复中期阶段:发病后2-3个月

恢复后期阶段:4-6个月

后遗症期:超过6个月

8、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

防止日后出现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并发症,争取各项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变。

9、早期康复治疗方法

1)正确肢位(良肢位)的保持

A、患侧卧位:即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斜侧卧约40°-60°。头部用枕头舒适地支撑,背后用枕头塞稳,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內缘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

B、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枕头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肩前曲

90°-°,肘和腕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双下肢间垫一枕头,患侧骨盆旋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身后可放置枕头支撑,有利于身体放松。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C、半卧位:患侧后背、肩部、手臂、下肢用枕头支撑,患侧下肢微屈。

D、仰卧位:

2)体位变换:一般1-2小时变换体位一次,患者需学会桥式运动。

10、脑卒中患者常见合并症与并发症

1)膀胱与直肠功能障碍

2)肩部功能障碍

3)关节活动障碍

4)面神经功能障碍

5)骨质疏松(骨痛、骨折、负重能力下降等)

6)吞咽功能障碍

7)废用、误用综合征

8)肺部感染

9)尿路感染

10)下肢深静脉血栓

11)压疮(易发生在骶尾部、坐骨结节部及股骨大粗隆部)

11、康复教育

1)保持血压稳定,积极治疗心脏疾患,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

2)生活规律化

3)调整心理状态,适应新的生活

4)合理膳食营养、戒烟、戒酒

5)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疲劳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第二节颈椎病

1、颈椎病定义

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和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颈椎病。多见于老年人,发病率达10%-20%;其好发部位依次为C5-6、C6-7、C7-T1。,

2、颈椎病的特征性检查

1)压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

2)臂丛(C5-T1)牵拉试验

3)引颈试验(椎间孔分离试验)

4)前屈旋颈试验

5)低头试验(屈颈试验)

6)仰头试验(伸颈试验)

3、颈椎病临床分型及特点

1)神经根型:占50%-60%,最多见

2)脊髓型

3)椎动脉型:可出现发作性眩晕

4)交感神经型

5)混合型

6)颈型

4、康复治疗

1)颈椎牵引

①目的:牵引可使椎间隙和椎间孔得以增宽,从而减轻神经根受压和椎动脉扭曲。

②牵引效果的影响因素:牵引角度、时间、重量。

③方法:一般取坐位、持续牵引法。坐位牵引时,头稍前屈,约前倾15°-20°,并以患者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

④注意事项:脊髓型颈椎病慎用。

2)卧床休息

3)手法治疗(推拿、关节松动术、旋转复位手法)

4)物理疗法(热疗、冷疗等)

5)运动疗法

6)手术治疗

第三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1、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受到相应的损伤或应力作用所致,造成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见于腰腿痛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

2、症状

1)椎旁压痛和相同侧臀部及坐骨神经方向放射痛;

2)直腿抬高试验(塞卡尔征)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3)脊柱可凸向健侧或患侧;

4)感觉、肌力和腱反射改变。

3、康复治疗

1)药物治疗(消炎止痛药)

2)卧硬板床休息和制动:取自由体位,绝对卧床最好不超过1周;首选方式

3)牵引:效果显著,牵引重量多为患者体重70%至超过体重的10%为宜。

4)推拿

5)手法治疗

6)物理治疗:促进突出部位水肿消退,粘连松解,炎症反应减轻,从而缓解疼痛,使病情逐步好转。

7)运动疗法:可提高腰背肌肉张力,改变和纠正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正常形态。

常用方法:①五点支撑法②三点支撑法③飞燕式

第四节肩关节周围炎

1、肩关节周围炎定义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俗称凝肩、冻结肩、五十肩等。一般认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加上反复的微细损伤和肩部缺乏活动而发病。

2、活动障碍的原因:疼痛和肌肉痉挛

3、根据病理变化可将病程分为3个阶段

即:凝结期(急性期、疼痛期)、冻结期(慢性期、僵硬期)、解冻期(恢复期)。

第五节骨折后康复

1、骨折:指骨或软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完全或部分性中断。

2、骨折分类

1)根据骨折稳定程度: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

2)根据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

3)根据造成骨折原因: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4)根据骨折的程度: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5)根据骨折后的时间:新鲜骨折、陈旧骨折

3、骨折的愈合阶段

1)第一阶段(外伤性炎症期):骨折后2-3周

2)第二阶段:骨痂形成期,骨折后3-4周;成熟期,骨折5-8周

3)第三阶段(骨性愈合期):伤后7-10周

4)第四阶段(塑性期):

4、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5、治疗作用: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改善ROM、增强肌力、改善情绪。

6、康复治疗阶段

1)第一阶段(愈合期康复):骨折阶段1-3期;

2)第二阶段(恢复期康复)

①恢复关节活动范围:运动疗法(等张训练)是恢复关节活动度的最基本治疗措施。

②恢复肌力:肌力恢复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逐步增加肌肉的力量,引起肌肉的疲劳。

7、常见骨折的康复

1)肱骨外科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

外展型:禁止过早做肩关节外展练习;

内收型:禁止过早做肩关节内收练习

2)肱骨干骨折

3)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4)尺侧骨干双骨折:常发生与青少年

5)桡骨远端骨折:分为伸直型骨折、屈曲性骨折

6)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7)股骨干骨折

8)髌骨骨折

9)胫腓骨干骨折:临床发生率较高,多呈开放性骨折

10)踝部骨折

11)腰胸椎骨折:多发生与下胸椎和上腰椎(以T12-L2多见),以单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最多见,均为屈曲性骨折。

12)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段骨折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sc88.net/xgyy/68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