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4日报道英媒称,53岁的陈雅仪1月6日在香港尖沙咀一家商场里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个人画展。和其他画展不同的是,作者陈雅仪患有严重痉挛。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7日报道,陈雅仪在出生时一度缺氧,导致先天痉挛,身体健能难以协调,后来随着年纪渐长,身体痛症亦日益增多。现在,她的左手已经丧失活动能力,右手仅余五成功能,而且在退化之中,每一次挥动画笔都要出尽全力。由于手部能力不足,陈雅仪无法兼顾细节,但每一笔都果断有力,从挑选画笔和颜色,也是一丝不苟,而且十分有主见,尽显丈夫林耀国所言的“画家风范”。
在香港的家中接受BBC采访时,陈雅仪即兴画了一幅作品,这位只学了一年画画的“画家”没有放弃,一直在艺术中寻找自己。
陈雅仪说,她小时候入读特殊学校时,曾短暂地接触过美术,但当时完全发掘不了自己这方面的才华,毕业后在庇护工场工作,也尚未与艺术结缘。直至去年,治疗师建议她可以透过画画,来锻炼手部的肌肉,她才开始学画画,第一次画画时便感到“好开心”,她称,画画的时候,就会“忘记痛楚”,虽然画完之后会好痛。林耀国称,她的生活多了一个寄托,自此越画越多、越画越快,现在隔天便会画画。
陈雅仪喜欢替朋友画肖像,收到了许多家人、朋友对她表达鼓励,让她对画画更有兴趣,其中一位女士曾提出以港元购买陈雅仪为她所画的肖像,后来更有人提出为她举办画展。
陈雅仪坦言,完全没想过会开画展,感觉很害怕:“怕自己的画不够美丽、不够精彩,所以我自己无资格,好多人画得比我更好。”
林耀国称,画画后陈雅仪的手部比较灵活,但有时候画画时“腰太弯、身太歪”,这些动作或会对她的身体带来负荷,他是有点担心。由于陈雅仪手部活动能力下降,肌肉会收缩,要定期由治疗师协助拉筋,否则身体颈肩位置会感痛楚,而陈雅医院看医生,并服用止痛、放松肌肉和精神科药物。林耀国说,医生已经把药物的剂量开到陈雅仪可接受范围的极限,余下的只能够靠自己。
“画画时,她没有喊很痛,没有喊要躺在床上,是一件好事,有些时间帮一下她,令她忘记了什么是痛。”
报道称,林耀国是小儿麻痹症患者,亦是慈善机构“香港复康力量”的副会长,陈雅仪成为了该组织的艺术推广大使,希望用艺术帮助残疾人士争取权益。
在访问陈雅仪时,她十分紧张,但她仍然充分地表现出她的心意,用“洪荒之力”来回答问题,她可能要花一分钟的时钟,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遇上语意不清的情况,她的丈夫总能猜度她的心意,替她回答,这也是逾三十年婚姻的默契。
报道称,尽管陈雅仪的心智和平常人无异,她无法用常人语速讲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她的治疗师说,“透过艺术表达自己”对陈雅仪来说特别重要,让家人朋友更容易明白她的内心世界。不过,陈雅仪学习画画,与有助心理辅导、精神健康的“艺术治疗”不一样。
陈雅仪除了人物肖像,也会凭空想象一些画面,例如她画了一个时钟人,她说是为了表达“时光飞逝”的感觉,而她最喜欢的是画她自己在大路奔向太阳的作品。“自己向前、面向太阳,附近有些花草,好灿烂,我希望看画的人会开心一点。”
报道称,本来不认识陈雅仪、在香港从事艺术的陈女士看过陈雅仪的画作,没有被告知画作是痉挛人士作品时,陈女士形容作品流露出画家内心直率的想法,“画中的表象是小孩子的天真,但背后是成年人的无奈”。
陈女士说:“画画,又或是艺术本身,便不应用估价的方式去赋予价值,我相信这种画对残疾人士来说是无价的,也是最大的鼓励。”
陈雅仪的作品,描绘的是“自己在大路奔向太阳”。(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