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肿瘤科1群第二次中医经典经方经验传承培训会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如期举行。本次会议主题:“明”辨伤寒,“飞”“扬”经典,医院副院长侯爱画教授牵头并出席,邀请黄煌经方烟台工作室负责人、医院青年专家薛飞同志,青年专家杨晨栋同志、黄晓明同志等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医务科副科长司文涛同志主持会议,参会人员有来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肿瘤集群的30医院领导、科主任及科室骨干,还包括其他专科医师共余人参会。
黄晓明同志以“换个角度再读《伤寒论》”为题,首先带领大家一起梳理了《伤寒论》的前世今生,从《伤寒论》以前的中国医学到张仲景著成了《伤寒论》,以及《伤寒论》目前的主要版本:北宋《宋本伤寒论》、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日本康平三年侍医丹波雅忠《康平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桂林古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等,并且指出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过。在过去的时代里,有从版本着手的,有从方证编次的,有从校证条文简错的,有重诊法与治法的,有立“六经八纲辨证“的,有创”三部六病论“的,有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解释的,有从“脏腑-经络”理论解释的,有基于“方证、药证”研究的等等……还有从某一侧面研究而颇有心得体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形成了多个流派,其研究者遍及国内外,从王叔和编次伤寒论起,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大批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接下来黄晓明从“从经方医学角度读《伤寒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人为本的思想”、“方证相应的思想内涵”、“参考不同版本”等5个方面对《伤寒论》进行了再解读,尤其是提出了“方证相应”的思想内涵就是将方、证的核心表现和方、药的多维性组合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遣药组方这一理论,并以桂枝汤为例,进行系统的论述,指出桂枝汤方证的核心表现为阳浮加阴弱,桂枝汤方药组合的多维性组成,一方面是指桂枝汤原方多维性药物的组成,也包含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等多维性复方的组成。
随后黄晓明分享了科室开展“读经典,做临床”的一些经验和探索。
薛飞同志以“经方玫瑰女性体质调理的经典名方”为题,以色彩艳丽的各色玫瑰,如白玫瑰、红玫瑰、黄玫瑰、紫玫瑰等形象比拟不同女性的体质特征,指出白玫瑰体质多见于青年女性,形体中等,皮肤白皙,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特别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容易紧张,咽痒,脸红,手足冷等,总结出其五大特征为棱角脸、紧张腹、冰棍手、挛急痛、琴弦脉,并与经方条文相合“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指出此种体质当以四逆散加减加以调理。红玫瑰体质多见于30岁左右的女性,多有黑发亮眼、唇红面油、心烦、经红质粘、易感染、糜烂等表现。此类体质与“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相合,指出当以黄芩汤加减加以调理。黄玫瑰体质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面色黄、浮肿貌、黄褐斑、肿眼泡,或皮肤燥,腹壁软,易腹痛,大便难,或易疲劳,腿无力,好抽筋或麻木,或多痛经、经量少或闭经。此类体质与“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等经文相合,指出当以当归芍药散加减加以调理。
紫玫瑰体质有四大特征,一为面诊特征:脸紫红发黑或潮红,酒糟鼻;痤疮硬、发紫黑,不容易消;眼圈发黑;二为腿诊特征:下肢皮肤干燥、起屑,脚底易开裂、生鸡眼;静脉曲张,易抽筋等;三为腹诊特征:小腹紧张,左侧压痛,腰痛、便秘、痔疮。卵巢囊肿、男性前列腺肥大等;最后是精神症:如狂、善忘;头痛、头晕、失眠、易烦躁激动。此类体质与“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相合,指出当以桂枝茯苓丸加减加以调理。干玫瑰体质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表现为体型中等或偏瘦,或皮肤干枯发黄发暗,口唇干燥干瘪不红润。毛发脱落干枯发黄易折断。手掌、脚掌干燥,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多月经量少或闭经。此类体质与“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等经文相合,指出当以温经汤加减加以调理。并且薛飞对每种体质临证处方用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均做了详细的讲解。
杨晨栋同志通过对李东垣一则医案的解读,针对所列举医案,为大家详细分析了“处方出处”、“半夏白术天麻汤条文”、“李东垣对此方的方解”等内容,并针对本病四大病机要素“足太阴病”、“风”、“痰饮”、“厥”,引用《内经》、《伤寒》等经典原文,逐一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病机要素的处方用药作为重点说明,如足太阴病,当治以健脾益气和胃,宜用苍术、茯苓、黄芪、人参、白术、炒神曲、麦芽、陈皮等;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治痰饮予小半夏茯苓汤合泽泻汤,宜选半夏、泽泻、白术、茯苓、干姜等;治厥,当温煦寒厥用干姜,潜降上逆之虚热用黄柏。随后杨晨栋结合经典给大家分析了病机要素的脉诊特点,指出太阴病的脉象特点为“伏而鼓”,“寸口大三倍于人迎”;风则浮虚;“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厥为尺脉不足等。通过以上分享,杨晨栋为大家展示了如何通过“读经典”,达到“悟临床”的目的,用伤寒、内经等经典来解读病案的内在病因病机,从而阐述经典不但可以指导经方应用,同样可以循其医理解读后世名家医论、名方。
大会主席侯爱画副院长最后做总结发言,侯副院长指出,中医药人才培养是集群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三经传承”是肿瘤集群要着力推进的工作之一,前期已经邀请包括国医大师在内的数位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药给大家传经送宝,今天举办的中医经典经方经验传承培训会也是对“三经传承”的有益探索,会议主题“明辨伤寒,飞扬经典”,既是体现会议的主旨,更是彰显了老一辈中医人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今天三位优秀的青年中医人,为大家分享了他们“学经典、用经方、做临床”的经验,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青年专家对中医经典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创新性思维、高超的诊疗技术、卓越的疗效水平、对前辈学术经验的传承,更可喜的是在经典与临床相结合方面的创新发展,相信随着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将会涌现一大批青年中医经典临床专家,从而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为中医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会后与会专家反响热烈,对我院三位优秀青年经方诊疗专家的精彩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均认为讲座内容丰富,经典解读与临床结合紧密,对提高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纷纷表示“收获颇多”、“不虚此行”、“意犹未尽”,期待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