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检查包括肌容积、肌张力、肌力、腱反射、病理征、共济运动及步态等。
01.肌容积:
如肌萎缩或假肥大,肌萎缩提示下运动神经元或肌肉本身病变,部位可能指示病变之所在;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不出现肌萎缩,长期失用可见失用性萎缩。
肌肉假肥大常见于肌病,如某些类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束震颤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常见于前角细胞疾病,正常人偶可出现。
02.肌张力:
肌张力是肌肉对关节被动运动的抵抗。
张力增高表现被动运动阻力增大,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常见于锥体系(折刀样张力增高)和锥体外系病变(铅管样或齿轮样张力增高)。
肌张力降低表现被动运动阻力减低,关节活动范围扩大,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小脑及某些肌肉病变,脑和脊髓急性病变休克期。
须注意检查老年患者常感觉肌肉不能放松,检查者快速活动肢体时出现屈肌或伸肌痉挛,缓慢活动时张力正常,称为伸展过度(paratonia)现象,常见于额叶或弥漫性脑病患者。
03.肌力:
令患者抵抗检查者施加的外力评价,按6级分级评价。
临床可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选择可能受累的肌肉初步评价和确定肌无力分布,如可疑锥体束病变应测试最易受累的上肢伸肌、外展肌和下肢屈肌,两侧对比以识别轻微无力。
04.反射:
腱反射消失常见于周围神经病,脑或脊髓病变休克期,深睡、昏迷及麻醉患者;腱反射亢进常提示锥体束病变。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见于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Hoffmann征等是锥体束受损的体征。
05.共济运动:
临床常通过检查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反跳试验、快速轮替试验、闭目难立征等,判定运动协调性,包括动作准确性、速度及将个别动作整合为流畅的复杂动作的能力,小脑病变可出现意向性震颤和共济失调。
06.步态:
例如,痉挛性步态常见于痉挛性轻偏瘫,宽基底步态见于小脑中线病变、中脑病变、感觉性共济失调等,醉汉步态常见于酒精中毒,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跨阈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等。
您在临床工作中还有哪些困惑?
哪些知识搞不清、记不住?欢迎评论区留言提问,我们将为您解答!策划
时间胶囊
投稿
zhangjing3
dxy.cn内容来源|《神经内科主治医生问》王维治主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