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例鼻炎案来讨论攻补次序
(作者:王家伟-04-15)
这篇文章先从许叔微的医案讲起:
治乡人邱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小建中加当归、黄芪,翌日脉尚尔。其家索汗药,言几不逊。许忍之,只用建中调营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乎医者当察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取效暂时,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
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宋朝的经方大家许叔微,给一个患了感冒的人开药,该患者是麻黄汤证,但是因为患者虽寸关脉紧,尺脉迟。许叔微认为尺中脉迟不能发汗,顶着病人家属的责难,坚持用小建中汤补中焦,待尺脉充足后,方以麻黄汤发汗,汗出而愈。
这则医案是我8年前学习经方伊始,阅读的第一则医案,当时缺乏临床经验,对文字内容体会并不深刻。人生的第一次总是那么难以忘怀,8年后我误打误撞间治好一例感冒,瞬间让我想起了许叔微这则医案,但这也不是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最近治疗两例过敏性鼻炎,两位病人身上,无意识的攻补治疗顺序颠倒,经历截然不同的临床治疗过程,让我对这则医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患者女,36岁,反复鼻塞、咳痰10余天。患者自感冒以来,久服抗生素,清热解毒中成药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