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一肌颈源性头痛汇总

颈源性头痛年第一次提出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headache,CEH)的概念以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常见的继发性头痛。但是由于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复杂,特异性症状少,诊断及治疗较为困难,国际各学术机构对颈源性头痛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以至于很多被诊断为“血管性头痛”或“神经血管性头痛”,导致治疗效果欠佳。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年头痛分类标准中规定,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主要是:(1)单侧头痛;(2)疼痛首先发生于颈部,随之扩散至病变侧的额、颞及眶部;(3)疼痛呈钝性,常深在,无搏动性,以额颞部为重;(4)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后期可持续发作;(5)颈部活动、不良的颈部姿势及按压由眶上神经、高位颈神经C1~3所支配的结构可诱发头痛发作;(6)颈部僵硬,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可伴有同侧肩部及上肢痛;(7)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如恶心、呕吐、畏光、视物模糊、流泪、畏声、眩晕等。发病机制头面部所有的表面和深层结构都是由三叉神经及C1~3神经分布支配,特别是近年来的神经解剖学研究发现上部颈神经和三叉神经核团之间有交通联系或会聚有关后,对颈神经在头痛中的作用更加重视。

另一方面,颈源性头痛也可产生于颈部软组织,如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其机械损伤使颈髓神经根特别是前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而持续性的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直接引起非菌性炎症和水肿,末梢释放的炎性介质聚集于肌肉组织,产生疼痛,并可使C1~3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疼痛。颈源性头痛的生理基础在于三叉神经传出支与上部颈神经传出支在解剖上的汇合。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位于副神经、上颈部颈神经根和三叉神经下行束之间的内部联系,这种神经网路就是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疼痛向头面部传递的基础。

全养雅、钱自亮、周玲君等.颈源性头痛[临床诊断的分析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7(1):17-20.病例分享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头痛头晕10余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曾从事工厂大门保卫工作多年,有久坐及低头读报生活史。10年前出现头痛头晕症状,疼痛部位可由枕后至眉弓放射,多次查头颅CT及MRI未见出血及梗死灶,未见颅内占位,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经活血化瘀治疗效果不佳。近半年来头痛头晕加重,同时伴有耳鸣、视物模糊,自诉头部有紧缩感,夜间影响睡眠。查体:颈椎活动度减弱,颈后肌群紧张压痛,同时向眉弓及颞部放射痛。颈椎间孔挤压试验(—),双上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入院诊断为:颈源性头痛颈椎X片治疗方案运用黄强民教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结合“颈八针‘对患者进行第一次治疗,结合手法松解治疗。

颈部8针定位图解:1定位在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后,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头夹肌和颈后肌触发点,后上内刺头后大斜和直肌;2定位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斜角肌、提肩胛肌、颈夹肌、斜方肌颈角和颈后肌下部触发点;3定位在锁骨上窝,用手抓住斜方肌,针刺手抓部分向中内外的斜方肌触发点;4定位胸锁乳突肌中内侧,用手抓提该肌,向中上下穿刺该肌触发点。双侧共8点,因而称颈8针。

黄强民、谭树生、张辉等.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四种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36(4):-.解剖汇总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sc88.net/jjlyf/67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