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28期(总第31期)
夏季是狂犬病的高发季节。春末夏初正值猫狗等动物的换毛和发情期,性情狂躁,攻击性强,加之天气炎热,人们穿着单薄,极易被动物攻击致伤,从而增加感染狂犬病风险。本篇将带您正确认识、科学防控狂犬病。一、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患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为主要方式传播病毒而感染。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病死率几近%,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流行状况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约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狂犬病,每年约数万人死于该病,多数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的欠发达国家,儿童是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人群。年我国报告狂犬病例,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县(区)。近几年虽然报告病例数呈下降趋势,但仍是严重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狂犬病列为乙类传染病。
三、传染源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传染源。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是猫、猪、牛、马等家畜。一些貌似健康的犬或其他动物的唾液中也可含有病毒,也能传播狂犬病。 一般来说,狂犬病患者不是传染源,因其唾液中所含病毒量较少,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四、传播途径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携带病毒动物的唾液,经各种伤口(如抓伤、舔伤的黏膜或皮肤)入侵,少数人可在宰杀、切割携带病毒的动物等过程中被感染。
五、易感人群人群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人被病犬致伤后狂犬病的发生率约为15-20%。兽医与动物饲养员等属于高风险人群。被病兽致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受伤部位:头、面、颈、手指处受伤后发病机率高;
2.伤口状况:伤口深而大者发病机率高;
3.应急处理:受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机率低;
4.疫苗接种:及时、全程、规范注射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者发病机率低;
5.个体免疫: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率高。
六、临床表现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5天至数年),大多为2-3个月,罕见1年以上者。潜伏期长短与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入侵病毒数量和毒力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两型:狂躁型(典型)和麻痹型(静型)。
1狂躁型本型病程一般不超过6天。临床表现分为3期。
前驱期
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具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约发生于50-80%的病例。本期持续2-4天。
兴奋期
表现为高度兴奋、恐惧不安、恐水、恐风。体温常升高(38-40℃甚至超过40℃)。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并非每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多种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喉肌痉挛。常因声带痉挛伴声嘶、说话吐词不清,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因呼吸肌痉挛致呼吸困难和发绀。患者常出现流涎、多汗、心率快、血压增高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因同时有吞咽困难和过度流涎而出现泡沫嘴。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等。本期大约1-3天。
麻痹期
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该期持续时间较短,一般6-18小时。
2麻痹型本型病程约7-10天。
临床表现: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现,常见高热、头痛、呕吐、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弱、共济失调和大小便失禁,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截瘫或上行性脊髓瘫痪,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
七、治疗狂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发病后以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隔离患者
单室严格隔离患者,防止唾液污染,尽量保持患者安静,减少光、风、声等刺激。
对症治疗
包括加强监护,镇静,解除痉挛,给氧,必要时气管切开,纠正酸中毒,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心律失常,稳定血压,出现脑水肿时给予脱水剂等。
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八、 预防措施尽管狂犬病的病死率极高,但它仍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管理传染源
以犬的管理为主。捕杀野犬,管理和免疫家犬,并实行出入境动物检疫等措施。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
伤口处理
受伤后,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苯扎溴铵)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挤出污血。彻底冲洗后用2%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针对出血的重伤,如有被动免疫制剂,则应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此外,尚需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预防接种
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控制狂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我国批准的疫苗有地鼠肾细胞疫苗、鸡胚细胞疫苗和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疫苗。接种部位: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2岁及以下婴幼儿应在大腿前外侧肌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
(1)暴露前预防:
预防人群:暴露前预防主要用于高危人群,如兽医、狂犬病毒研究人员和动物管理人员。
接种方法:接种3次,每次1针,于第0、7、28天完成;1-3年加强注射1针。
(2)暴露后预防:
预防人群:凡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者,或医务人员的皮肤破损处被狂犬病病人唾液污染时均应尽早进行暴露后接种。
接种方法:
5针程序:每次1针,于第0、3、7、14和28天完成。
4针程序:即2-1-1程序,第0天注射2针,第7、21天各注射1针。
10针程序:严重咬伤者,全程注射10针,于第0至第5天每天1针,随后于第10、14、30、90天各注射1针。
(3)建议特定人群疫苗首剂加倍:
①注射疫苗前1个月内注射过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制剂;
②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者;
③接受免疫抑制剂(包括抗疟疾药物)治疗的患者;
④老年人及患慢性病者;
⑤暴露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后才注射狂犬病疫苗者。
2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常用的制剂有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抗狂犬病马血清两种,以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为佳。抗狂犬病马血清使用前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如果您被动物致伤,请您及时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真处理伤口,结合既往免疫情况尽早进行预防接种,不可麻痹,以免贻误防治时机,埋下生命安全隐患。
济南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