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时治愈左侧面肌痉挛、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
陈成,郑鲁,李雅斌,张谦生
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南洛阳
主诉、病史
患者,女,60岁,因“左侧面部不自主抽动、右侧颜面部间断疼痛10年”住院。在院外诊断“左侧面肌痉挛伴右侧三叉神经痛”,平日口服卡马西平,2片/次,3/日,疼痛症状可缓解,面部抽搐无明显改善,近期症状加重,卡马西平增加至3片/次,3/日,因出现头晕、走路不稳停药,行针灸治疗无明显改善,为寻求外科治疗来我院就诊。其他无特殊。
查体、辅查
查体未见特殊。MRI检查排除肿瘤等其他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引起的继发性病变,结果见(图1~3)。图1示左侧椎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与面听神经关系密切。图2示右侧小脑上动脉与右侧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图3示右侧小脑上动脉、左侧小脑前下动脉位于左侧椎动脉下方、双侧椎动脉偏左侧走形后合并为基底动脉。
诊断、治疗
左侧面肌痉挛,Ⅲ级(Cohen分级);右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
由于服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而面肌痉挛基本无效,因此,病人本次入院的主要目的是治疗面肌痉挛。完善术前检查无禁忌后行左侧面肌痉挛MVD治疗。术中所见与MRI图1、3一致。左侧小脑前下动脉直接压迫左侧面神经,左侧椎动脉又压迫在左侧小脑前下动脉上(图4)。在面神经桥脑附着段(中枢髓鞘段)与左侧小脑前下动脉及椎动脉之间植入减压材料(涤纶片及涤纶棉)减压(图5)。术后左侧抽搐症状及右侧面部疼痛症状均消失,至术后第4日,右侧三叉神经痛再次出现但明显减轻,左侧面部偶现抽搐症状,给予卡马西平,1片/次,3次/日,第二天抽搐消失,疼痛缓解,后逐渐减少剂量,至术后7天停药,左侧抽搐及右侧疼痛症状均未再出现,于术后第10日出院。
随访、讨论
术后随访半年,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均未见复发。
此类病例罕见。检索文献发现,有人曾报道9例双侧面肌痉挛的患者,一侧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手术侧症状完全消失,对侧症状有3例消失,1例缓解,另外5例没有变化。其中的4例在一年内又进行了另一侧手术,术后症状消失。但未见到与我们相同病例的报道。
我们推测,本病人之所以行左侧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右侧三叉神经痛消失,可能是左侧责任血管在减压时发生位移,对侧责任血管也许同样变换了位置,不再压迫三叉神经所致。因为,该病人的两条椎动脉均位于左侧,随后合并成了基底动脉,当该病人左侧的椎动脉发生位移时,会导致基底动脉也发生位移,从而使由基底动脉发出的右侧小脑上动脉也发生了位置变化,不再压迫右侧三叉神经,故症状消失。
但要注意的是,本病例提示我们,如果术中大幅度改变责任血管的位置,可能会使个别本来就张力较高的穿通支受到过分牵拉后出血或闭塞,从而导致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因此,我们很少采用“悬吊法”进行减压,而是采用植入法。
至于术后第4天症状复现并不奇怪,虽然机理不很清楚,但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可给予药物对症处理,会逐渐缓解,然后即可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