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多伴有肢体瘫痪、吞咽障碍、失语等躯体功能障碍,相关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重视。

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内为恢复早期阶段,发病后2~3个月为恢复中期阶段,4~6个月为恢复后期阶段,超过6个月为后遗症期。脑卒中的康复应在不影响临床抢救的前提下,从早期开始。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开始康复治疗。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未行手术治疗者)和脑栓塞患者,由于近期再发的可能性大,应注意观察,谨慎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出现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并发症,如肿胀、肌肉挛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医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进行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我们称之为“一级康复”。

由于局部脑血流障碍机制的复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医院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成立了紧密配合的“卒中急救单位”(又称卒中单元),致力于患者的救治,提高了生存率,保证了早期康复的介入,减少了功能障碍,缩短了住院时间。

一、早期康复目标

防治并发症(如压疮、肺炎、泌尿道感染、肩手综合征等)、失用综合征(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和误用综合征(如关节肌肉损伤和痉挛加重等);

从床上被动活动尽快过渡到主动运动;

独立完成仰卧位到床边坐位转换;

初步达到Ⅰ~Ⅱ级坐位平衡;

调控心理状态,争取患者配合治疗;

开始床上生活自理训练,改善床上生活自理能力。

二、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

通过联合反应、原始反射、共同运动、姿势反射等手段,促进肩胛带和骨盆带的功能部分恢复。

三、早期康复治疗方法

主要采用神经促进技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技术及心理疏导。

1、正确肢位的保持

所谓正确肢位摆放,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早期注意并保持床上的正确体位,有助于预防或减轻上述痉挛姿势的出现和加重。

通常选用下列体位:

⑴患侧卧位:即患侧在下,健侧在上。

⑵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枕头不宜过高。

⑶仰卧位:头下置一枕头,但不宜过高,面部朝向患侧。

⑷半卧位:患侧后背、肩部、手臂、下肢用枕头支撑,患侧下肢微屈。

2、肢体被动运动

肢体被动运动一方面可以预防关节活动受限,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强感觉输入的作用,还能预防压疮、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关节疼痛和心、肺、泌尿系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等等,另一方面,为即将开始的主动功能训练做些准备。而对于存在严重的肌肉无力的偏瘫患者,正确体位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尤为重要。需要注意,脑卒中后患者卧床时期的康复治疗并非消极被动的进行患者的管理,而是积极地以预防继发性损害为主,并逐步帮助患者恢复主动训练,争取早日下地活动。

3、体位变换

主要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1~2小时变换体位一次。体位变换包括被动、主动向健侧和患侧翻身,主动、被动向健侧和患侧横向移动。当主动变换体位出现时,体位变换的训练开始为进一步坐起打下基础。

4、坐起训练

⑴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采用仰卧位经侧卧位起坐训练法。

⑵坐位平衡训练

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还可使用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

5、床到轮椅(或椅)转移和站立训练(酌情进行)

6、物理疗法

酌情进行神经促进技术、功能性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疗法等物理疗法,以诱发粗大运动、抑制异常运动,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正常运动,达到康复治疗目的。

7、言语治疗

有言语障碍者应进行相关评估和治疗。

8、ADL的训练

主要对床上的进食、穿衣和个人卫生能力进行评估和训练。

9、心理治疗

由于患者发病后时间较短,一般一时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常有否认、拒绝、恐惧、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障碍。为了帮助病员认清现实,使其能配合治疗,必须对病员心理进行评估,再根据其心理评估结果进行相应心理治疗,必要时,可加用适当药物配合治疗。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sc88.net/jbjc/68025.html